傅尧俞、王岩叟居家还不忘将弹劾苏轼的奏章交付三省。三省的宰相们收到奏章后,进呈太皇太后。
吕公著启奏道:“不如降旨处罚指责苏子瞻的这三人,以平息此事。”
太皇太后面带怒色,道:“此事没完没了,干脆连带苏子瞻,将他们四人一并逐出京师算了!”
吕公著大惊失色,急忙劝说道:“万万不可!”
太皇太后道:“吕相公,吾虽在宫闱,但这段时间听政已隐约感觉朝中朋党开始暗结。吾将他们四人全部逐出,免得催化朋党勾结,互相弹劾。不把他们逐出京师,此事就不会消停。这些年党争引发的事端还少吗?”
吕公著道:“原来太皇太后都知道。”
朝中私下将官员们势分三党:洛党、蜀党、朔党。洛党以程颐为首,朱光庭、贾易为辅;蜀党以苏轼为首,苏辙,吕陶为辅;朔党以刘挚、梁焘、王岩叟、刘安世为首,而辅之者甚众。
太皇太后道:“依你之见,他们可有结党?”
吕公著道:“臣不敢妄下断言,但此次朱公掞弹劾苏子瞻确有私心之嫌,王彦霖、傅钦之对策题断章取义,不依不饶地弹劾苏子瞻,动机为何,臣不知。但臣知道不能纵容这种势头,故而方才向您建议对这三人予以降罪。”
太皇太后道:“那就再次下诏表明苏子瞻无讥讽之意,让他们三人不要再弹劾了。你下去也暗中提点着他们,凡事见好就收。”
吕公著道:“臣明白。”
翌日。
朝廷下诏:苏轼所撰策题,既没讥讽祖宗之意,只是用来策试考生,也没将祖宗的治国纲要拿来评议,只是学士院失于检查考实。札子与学士院共知,令苏轼、傅尧俞、王岩叟、朱光庭疾速回去供职!
吕公著又命人暗中提点王岩叟等人,王岩叟、傅尧俞闻讯不再居家,重回御史台供职。自此以后三人再也没弹劾过苏轼,馆职考试风波就此终于平息。
苏轼虽然被人弹劾,但并未因此而忌惮言语有失,在随后的日子里依然积极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,并上书言事。
不知不觉已值四月……
年初馆职考试合格后被任命为秘阁校理的张舜民已改任监察御史。
一天。
崇政殿。
官员上早朝议论政事,张舜民出列启奏道:“夏人当年发动政乱,皇权归梁氏已久。自从夏国国主李秉常死后,幼主李乾顺即位,梁太后摄政,夏人越来越专横。去年,他们虽然数次派遣使臣入我朝,看似太平,然而国内强臣争权,据传多发争端,幼主李乾顺生死未卜,朝廷不应该在此时急促对其加官进爵。臣近日听闻朝廷要差遣刘仲冯担任封册使并携带所赐金帛出使夏国,愿官家、太皇太后收回成命,不要派他去。之所以派刘仲冯出使,是有大臣想要优待关照他,对其予以重用,然而刘仲冯位居起居郎,乃天子近臣,不宜出使夏国。如今夏人桀骜,有入侵我大宋之心,应对其出兵问罪。”(刘奉世,字仲冯)
此言一出,满朝哗然。
一名官员对身边官员道:“张芸叟说的‘大臣’是谁?”(张舜民,字芸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