共和八年,配有蒸汽、柴油联合动力装置的新型主力战舰护卫着一个大型舰队,从母港番禺出发。
这是一只使团,他们的目的地在大西洋。
海天一色,碧蓝无边,几只海鸥跟在舰队后起起落落。
使团由黛玉亲自带队,这位执政官穿着窄袖的衣裳,坐在甲板上看文件,坐在她旁边的,是同样在看文件的凤姐。
凤姐弃商从政,目前任职于商务部外贸司。
如今,番、夷等字早已废弃不用,她继承祖传的人脉,跟南洋、跟各国外商保持了良好的关系,这次跟黛玉出来,正是要在任期结束前办一件大事。
离开港口,不等于脱离政务,紧急重要的事情,会通过无线电发过来。
多年技术改进,尤其是真空管的改进,无线电可以在千万里之外收发了,已经覆盖了大片海域,甚至有了民用版本。
出航不久,遇到相向而行的船只鸣笛,二人被汽笛声吸引,抬头去看,看见那商船上大大的华夏旗帜,非常了解远航商人心理的凤姐介绍道:
“我们的战舰是独特的型号,商人们水手们看见了保护神,有归属感,安全感,每次必然会打招呼。”
这条航路比起前朝开国鼎盛之时,热闹多了不知几倍,一路上都有商船的“致敬”。
而商路铺到哪里,华夏安全部门的无线电台自然也就跟到了哪里。其他国家看着眼馋,但也毫无办法。
这一切和平都是靠战争得到的。
共和元年,也就是癸酉年底的阿|片禁运政策,让英圭黎又发动了一波通商战争。毫无疑问,他们赢不了日益强大的华夏。
双方就此讲和,互不干涉对方海上利益。
这之后几年,番禺不再一枝独秀,沿海多个港口城市获得了外贸权限,设立新海关,每年来华的各国商人,又塑造了几个百万人口的大港口。——当然这些大城的出现,离不开连续五年的大丰收。
粮食当然是不能卖掉的,新鲜的工业产品却可以,除了华夏原有丝绸、瓷器、棉布等大宗出口,商人们甚至将贸易扩展到了塞北。胡人建立了羊毛羊绒加工厂,每年纺织的毛料,也有物流公司特意去收,再运到港口卖给外来商人。
相应的,共和政府的组建多只舰队组建护卫商船,华夏的商船再次获得了南下和西去的机遇,外贸飞速发展,政府还给政策扶持,允许他们借贷小型船只。
擅长外语的学生们三五联合,可以就此白手起家。
南洋这段热门航线,进口到华夏的除香料之外,他们还大规模种植橡胶,供应国内的轮胎等行业。
于是,华商在南洋出现了几个聚居点,申请国家支援过去教师,开办从小学到大学的新学校。
从文化艺术到科学技术的教授,与神学完全不同的思维体系,冲击了和兰、英圭黎的部分有识之士,在与史儒坚沟通后,他们大批翻译汉语书籍带回西方,最终力图与教廷决裂,积极改革的几个欧罗巴国家决定邀请使团前往西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