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十三章同化政策
六月七日,牧浩洋就去了京都。
因为东京的基础设施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,而且在战后一年多内,一直没有修复,所以新日本政府以没有遭到大规模轰炸的京都为行政首都,东京只是在名义上,仍然是日本的首都。
事实上,东京早就成了一座“鬼城”。
战争爆发前,大东京地区的人口规模在四千万以上,是日本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,也是日本最大的都市圈。战争结束的时候,大东京地区的人口数量已经减少到五百万以内,其中东京市区内的人口还不到一百万。除了大量的战争伤亡之外,导致人口锐减的主要因素还是旧日本政府进行的战略疏散,即把工厂转移到郊区,迫使工人也转移到郊区。虽然战后大部分居民返回东京,但是在粒子风暴导致的灾难中,半数以上的日本人病亡,幸存者也没有留在城市里面。原因很简单,直到二零三六年七月份,中国才开始为日本提供援助,而在此之前,日本人只能从其他渠道获得生活物资。相对而言,在偏远农村地区更容易获得食物,而在城市里,基本上只有等死。
根据日本政府做的统计,到二零三七年初,东京市内的居民不到二十万。
因为很多战争废墟都没来得及清理,维持城市运转的绝大部分基础设施均已瘫痪,所以东京根本不适合人类居住。别的不说,在东京的地铁系统与下水道里,至少还有两百万具尸体没有得到妥善处理。
相对而言,京都的环境就好得多了。
做为日本古都,京都没有多少重工业,因此在战争期间只遭到三次较小规模轰炸,大部分基础设施都保存完好,平民也没有大规模撤离。战后,大批中**队进驻京都,给这里的居民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。别的不说,在最为艰难的二零三六年,京都的酒馆就至少创造了十万个就业岗位,帮助五十万日本人获得了生存的必须物资。此外,驻军带来的经济效应还使京都首先恢复了电力供应,出现了一些以生产生活物资为主的手工作坊,以及为驻军服务的服务性行业。
日本新政府选择京都,也就不难理解了。
经过一年多的建设,日本的战争创伤正在愈合,只是仍然随处可见战争的痕迹,以及造成的长期影响。
对牧浩洋来说,最直接的感受就是,京都街上到处都是成群结队的乞丐。
与印度的乞丐不同,京都的乞丐以少年、特别是年龄在十二岁以下的少女为主,而且大部分都是孤儿。
严格说来,牧浩洋也是孤儿。
虽然在他看来,日本这个民族本身就有罪,因为是所有日本人通过民主制度,共同把军国主义推上了历史舞台,不但给自身带来了灾难,也给中国带来了灾难,但是与所有理智的成年人一样,牧浩洋并不认为日本的儿童也有罪,因为他们不但没有选举权,连最基本的价值观都没有。
来到京都后,牧浩洋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成立“中日联合孤儿救助中心”。
在他的要求下,庞跃龙专门抽调了一支部队,在日本各地建立孤儿院,并且从救助物资中抽调出很大一部分,专门提供给孤儿院。按照牧浩洋下达的指示,必须在三个月内,收容全部孤儿,并且为他们提供基本生活保障、基本教育与基本医疗保障,以切实行动保护孤儿的人生安全。
为了这件事,牧浩洋还专程回国,找到盛世平等民族商人,希望他们出面,为日本孤儿捐助善款。
牧浩洋此举,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。
当时最受争议的,就是在孤儿院建立学校,并且以汉语教学。
在一些人眼里,特别是在一千多万日本海外侨民看来,牧浩洋此举,就是要抹灭日本作为独立民族存在的根基。
一些西方学者为此取了一个名字:去日本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