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).

    两军没有必胜的把握,都想保存实力。于是魏帅韩将双双按兵不📔🚧动,打算耗到对方先让步为止。

    魏韩二军之所以在过去十年中配合默契,是因为甘愿接受齐国盟主的统一指挥。有骁勇善战的齐技击做主力,魏韩俩小弟有打赢的信心,敢为大佬赴汤蹈火,以求瓜分更多战利品。换言之,魏军于韩军📪🝧单独联合作战的经验其实很少。

    在齐将的运筹调度下,三国联军坚决执行作战计划,才没有给楚军和秦军留下可乘之机。而韩魏🖲🖥🔫两国实力相当,骨子里不🕾🏓🙩服对方。一旦没了共同认可的主心骨,双方很难保持行动🉯🊲一致。

    身为主帅的公孙喜指挥不动韩军,只好舍弃先发制人的计划。他判断秦军必定会先攻韩军,自己依然能见可而进、知难而退。韩将虽不听公孙喜的将令,抱怨魏军兵多胆怂,却又不得不拿出十二分的精神来戒备秦军。一🁶旦白起来袭,位于前阵的韩军不想打也得打。不过,韩军只是周密布防,连试探性进攻都懒得做。

    公孙喜此刻还不知道,自己与韩将争执不下的情报早已被秦军斥兵拿到了。白起据此决定故布疑阵牵制韩军,⛀🗒再集中兵力先打毫无防备的魏军。伊阙关南面那支让韩军百般警惕的秦军,其实只是虚张声势的疑兵。秦军主力早已金蝉脱壳,悄悄通过长途奔袭⛕🚒迂回到了伊阙山以北的魏军身后。

    魏军以为自己在韩军背后,就可以高枕无忧,岂不知山川是死的,人是活的。秦军绕道联军背后杀出,魏军退路被彻底斩断,兵败如山倒,主帅公孙喜也被白起俘虏。韩军得知人数众多的友军惨败,惊慌失措,纷纷溃逃……滔滔伊水被染得血红血红,伊♠🉴阙关下尸横遍野。

    二十四万魏韩联军被不足自己🀬一半的秦军部消灭。败军之将公孙喜恍惚地望着堆积如山的首级,有魏武卒的,有韩国武士的。阵亡的秦人得以马革裹尸,自己的部下们却死无尸。他悔不当初。

    纵观整个伊阙之战,魏韩联军虽数量占优,但士气反而落于下风。连续失败让魏韩士兵都有强烈的畏战情绪。双方都想让别人多出力,害怕被友军当成冤大头。两军主📧🝌帅更缺乏地理想象力,头脑简单地认为挡住秦军一条北上之路🎍🏸就万事大吉,此战不输才没有天理!

    韩国就是赵魏两国的最大软肋。秦国想欺负三晋了,🝜就东出函谷关、打韩国?。

    以国力论,韩国其实不能算战国七雄中最弱的国家,因为还有燕国。当时的燕国靠近边塞,和中原诸国交🖇🐠🁌往比较少,人口比较少,经济也不发达,两边的齐国和赵国的实力都在燕国之上,所以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发展空间。到战国中后期,燕国已经是七雄中国力最弱的国家了,除了和齐国有过纷争之外,燕国基本上并不主动参与各国的斗争,多数都是被动的。燕国既没有逐鹿中原的野心,也不想与其他大国结盟,一心只想自保。

    燕国不仅国力弱,而且还🗞🜱经历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大折腾,先是燕王要效法尧舜禹,把王位禅让给宰相,之后早就对燕国怀有野心的齐国以此为💁🎶理由,马上进攻了燕国。燕昭王登基后,招贤纳士,招来了乐毅,最后形成了五国伐齐的局面。燕国一开始很顺利,打得齐国🟗只剩下两座城池,但这时候燕昭王中了反间计,撤换了乐毅,齐国乘机反攻,最后又复国了。

    经历了一番折腾后,燕国和齐国都恢复到了折腾之前的状态,谁也没有占到什么便宜。燕国的实力大损,倒是无所谓,因为燕国本来就是弱国,在抗秦的时候并无太大作用。但五国伐齐让齐国从此和其他各国的关系比较紧张,相互不信任,齐国也不再主导关东各国共同伐秦了,楚国又忙于在长江以南扩张,对救援中原国家并不积极,剩下的只有三晋独🌷🃭🚽立应付已经羽翼丰满的秦国。也就是说,燕国和齐国一番折腾之后,受损最严重的其实是三晋。

    韩国从立国开始,除了申不害为相那段时间,之后秦国基本上保持着每十年就要大规模进攻韩国一次的记录,而且每次都是斩首韩国几万人到十几万人。这对本来就处在秦国,赵国和魏国之间的韩国来说,当然是定期放血,让韩国长期处于血气亏损的状态,无法恢复到满血状态。也就是说🊞👟🊉,韩国始终处于比较弱的状态🜝🃅,秦国随时都可以进攻,而且来去自如,韩国毫无反击能力。

    虽然韩国不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国家,但除了燕🆖🏠🛟国,也就是韩国最弱了。韩国是无力独自抵挡秦国的进攻的,必须依赖于魏国和赵国的救援。如果赵国和魏国不救援,秦国可以随时通过韩国,来进攻赵国和魏国。所以三晋虽然分家了,但在地缘政治上仍然是捆绑在一起的,是分不开的,这是地缘政治决定的。只有捆绑在一起,他们才能够对付西边的秦国和东边的齐国。否则,无论齐国还是秦国,都够三晋喝一壶的。

    而在战国初期,魏国比较强大的时候,韩国主要依附于秦国和赵国,以抵抗魏国,否则魏国也不会留着韩国让秦国当成进攻魏国的前进基地。到秦国和魏🄨⛭🝩国强弱对比形📧🝌势翻转之后,韩国就基本上和赵国与魏国捆绑在一起了。但在纵横家的时代,韩国受秦国的蛊惑,不断的把自己的土地割让给秦国,以避免秦国的进攻,也就是赂秦。这对赵魏两国来说,是非常🇴🜲🆉糟糕的,但两国并不能完控制韩国,所以也只能听之任之,而韩国一旦被秦国进攻,赵魏两国为了自己的安,又不能不力救援。

    虽然韩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,但三晋之间也并不团结,经常被秦国分化瓦解,尤其是国小力弱的韩国,经常在赵魏与秦国之间来回摇摆,这也就给了秦国可⚗👢乘之机。甚至一定程度上可以说,韩国成了秦国以逸待劳的打击和削弱赵魏两国的诱饵。因为秦国总是先进攻韩国,吸引赵魏两国来救援,然后击败并削弱赵魏两国的实力。这个状态下的韩国,对秦国最有利,而对赵魏两国都非常不利。

    韩国也是这样。虽然韩国必须依赖于赵魏两国才能存在,但是赵魏两🇆国并不能完控制韩国的行动,所以韩国经常挖坑,而最后却必须由赵魏两国来填,尤其是赵国。秦赵长平之战就是这样发生的,韩国📪🝧被迫将上党郡割让给秦国,上党郡又主动提出宁可归附赵国,最后赵国不得不出动大军来和秦国进行战略决战。而当🟑🜝赵国战败后,魏国也必须力救援,否则三晋都要被秦国消灭。

    反过来说,如果秦国在国力尚不能对三晋合起🆌来也拥有绝对优势的时🇆候,如果贸然彻底吞并韩国,并不是一个明智之举。因为这就等于秦国必须在韩国的地盘上长期驻扎大量军队,随时准备与赵魏两国打仗,而且有可能是关东六国的联军。对秦国来说,在潼关防御,显然比在韩国的地盘防御的胜算要大得多了。在这个意义上说,留着韩国是有利于秦国的长期利益的,可以不断削弱三晋,而自己又处在可进可退的状态,掌握着主动🆲📜🛯。

    而且东方六国互不团结,相互侵伐。山东六国根本就不是一个整体,它们相互拆台,相互攻打,甚至联合秦国攻打其他国家。例如战国时期齐国曾经利用燕国内乱灭燕,🃯🛕燕昭王复国后又联合韩、赵、魏、秦发动“五国伐齐”,赵国在长平之战后一边与秦国作战一边不断讨伐燕国。国家🁔🅡之间的关系是由彼此的国家利益所决定的,国家利益的不同决定了山东六国根本不可能真正联合在一起。

    反观秦国采取灵活的策略应对六国合纵:秦国先通过张仪欺楚破坏了齐楚联盟,然后多次🏍击败楚国将其削弱,又参与“五国伐齐”削弱齐国。后来范雎提出的“远交近攻”策略被秦昭襄王采纳,秦国与同自己不接壤的燕、齐交好,专门打击三晋(韩、赵、魏)和楚国,基本上打垮了楚国和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崛起的赵国。到战国后期秦国独霸天下,已经没有哪个国家可以阻止它统一中国了。

    蒙毅不禁感叹:成事不足败事有余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