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,最快更新策行三国最新章节!
儒家一直以复古、保守著称,言必称三代,行必依古礼,但这只是表面文章,实质上儒🀲学最善变,是诸子百家中最能紧跟时代变化的,从孔子到孟子,再到荀子、董仲舒,一直在调整、扩充儒学以适应时代的需要,只是他们嘴上不肯承认罢了。
汉末是经学衰落的时代,原本就有变更的内在需求。新政推行于中原和🐅♁江东,不管经济还是思想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,向来以帝王师自居的儒门不可能无动于衷,最先做出了反应,最积极的就是江🄄🞎东人,尤其是吴郡人。😰🄾🃎
作为吴郡郡学堂祭酒,陆康当仁不让。面对孙策的垂询,他抛出了酝酿已久的新的义😓利🀲学说。
义(義)者宜也,从我从羊。
羊者,祥也,引申为善、美,与利有重合之处。从本质上来说,儒家并不反对利,只是反对不义之利,到了孟子时代,矫枉过正,义与利的对立越来越严重,这才显得儒家迂阔,不近人🐽🅙情,进而发展为虚伪。可是作为一门政治哲学,儒学不会也不可能无视利的价值。小到家族,大到国家,要想正常动转,不可能不注重利。只不过儒家追求的是公利、大利,🏡希望稳定发展,长治久安,而不是其兴也勃,其亡也忽。意愿是好的,眼光也是有的,只是儒家过于强调道德,强调公利、大利,忽视了小利、私利,反而造就了一批心口不一的伪君子。
所以在两千多年💝💹的历史上,儒学稳定有功,发展则无能为力,自身也逐渐被皇权驯服,僵化保守,失去了活力,成了阻碍历史进步的障碍。
好在汉代经学衰落还只😿🖑是第一个周期📭,虽然遇到👹🍮了麻烦,精气神还在,还有自我革新的能力和勇气。
陆康的观点很复杂,引经据典,说得孙策有点晕,但概括起来其实也简单:要根据新的经济形势调整义⛑🙮🍰的概念和标准,强化德育,避免官民唯利是图。比如说,工匠、商人都变成了士,不能再像以前一样视他们为贱役🌞⛶,就应该以士的标准来要求他们,而不仅仅是单方面的尊重他们。
他们要想获得尊重,首先应该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,值得受人尊重。自由也好,尊重也罢,都是有限制条件的,没有限制的自由和尊重只会造成混乱,公利、私利皆无法得🇭到保证,自然也就谈不上长治久安。
陆康最后总结说:无论是君子还是庶民,皆当有所🙾敬☏,有所畏,否🍳则就和浮屠道一样,万物皆空,无君无父,家既不家,国亦不国。
孙策不完赞同陆康的建议——根本原因是没有完听懂——但是对调整原则表示认可。这正是他期望的变化,儒生不仅要适应时🄵代的变化,还要能走在时代的前面,引领时代。只有形成这种良性循环,他的终🖂极目标才有可能实现。
听🟋🛥完🝮🎣💹了陆康的建议,孙策也向陆康敞开了心扉,解释了为什么不禁止浮屠🈪道。
他对作为宗教的佛教无感,但是对作为哲学的佛学还是有一定兴趣的。佛学重思🂠🐐⚤辨,非常强调逻辑,对中原文化来说,这一点难能可贵。儒生和道士之所以辩不过和尚,根本原因就在于儒学、道学在逻辑上不如佛学严谨,常常说着说着就把自己绕进去了,最后只能强辞夺理。
“学问不能求责备,希望某个圣贤创立一套无所不包,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学问,后人只要依从即可,那是弱者、愚者的思维。学问🀴🁀就像孩子,总要不断的成长才能成为有👽🎙用之才。指望他生下来就知能,未免苛责古人。”
陆康含笑不语。他虽然赞同孙策的观点,但他毕竟是儒生,不能当着孙策的面否定圣贤,事🂷📞实🖊🐸归事实,情感上无法接受。当然,看到孙策推崇浮屠道的🇸🝔逻辑,他心里也有些不舒服。被严浮调虐了那么久,他现在听到浮屠道三个字就习惯性的炸毛。
“大王所说的逻辑,和西域人用于算学、形学上的推理🗁😪🄎、证明是一回事吗?🗝🜥🄏”
孙策笑着点点🏤头。“祭酒🇪也研究这些📭学问?”
“原本看过一些,理解不深。上次陆逊返乡省亲,提及浚仪和定陶两战中的数理运用,老臣有些触动。如今百业俱兴,一日千里,离不开数理的帮助。身为郡学祭酒,总不能一窍不通。🐽🅙说到这件事,正好有件事,还要大王出面协调。”
“陆公不妨直言。”
“🟋🛥老臣想在郡学开设与算学相关的课程,教授九章以外的算学知识,🐪🂨也不用太深奥,让学生有些了解便好,将来遇到问题也能事先有所估算,不至于尽说些不切实际的书生话,惹人笑话。”
“这是好事啊。”